2014 中国金融改革整体推进箭在弦上
TT发布日期:2014-10-28阅读次数:4761
一边是管制利率的银行时不时闹“钱荒”,另一边却是民间融资凸现高息放贷难。这是市场的无形力量对管制的有形之手的“抗议”与挑战,无形之手的市场在金融业悄悄地发挥出的力量势不可挡。无疑,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而利率、汇率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市场化改革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辞旧迎新时刻,某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员工心里却有点烦。从2013年12月最后几天储蓄存款的“拼杀”之中尚未喘过气来,2014年一季度开门红的储蓄存款任务又压下来了。任务目标一年比一年大,与个人薪酬挂钩比例一年比一年高。更郁闷的是,这一年多储蓄存款任务完成难度越来越大。银行基层网点人员发现,客户对储蓄存款变得越来越冷淡,储蓄存款吸引力越来越弱。按照一位银行基层员工说法,如果不是各类理财产品短暂留住了一部分储蓄存款,银行储蓄存款“自然”上升的部分几乎绝迹。
与此同时,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的高息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以及民间各种高息的存款资金回报都高出银行储蓄利率许多倍。无奈之下,银行也不得已采取了应对之策,推出了利率远高于存款利率的银行理财产品。
这种现象,造成了当下我国金融市场事实上的资金价格双轨制:一边是受上限管制的存款利率,另一边是市场化形成的资金价格。最终当然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击败了管制的有形之手,受上限管制的储蓄存款利率失去了对货币资金的吸引力,于是,货币资金奔向了回报更高的社会融资渠道。去年6月和12月的两度“钱荒”,说到底,还是管制和市场博弈的结果。
无疑,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攻克利率改革的最后一座堡垒—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业内对放开存款利率的最大担心,是会造成融资成本较大幅度的上升,从而加重实体经济的负担。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利率较大幅度上升,必然驱使货币资金供给大幅度增加,从而无形中起到平抑资金价格的作用。同时,资金价格上升,必将抑制资金需求,同样也能在无形中平抑资金价格。
一边是管制利率的银行时不时闹“钱荒”,另一边却是民间融资凸显高息放贷难。这是市场的无形力量对管制的有形之手的“抗议”与挑战,归根结底还是市场力量在发挥着巨大的隐形作用。无形之手的市场在金融业静悄悄地发挥出力量势不可挡。顺着这个趋势,我们寄望市场的力量在2014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能完全发挥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自然离不开汇率市场化的推进。任何要素市场化,都需要一个完全不受管制、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充分竞争的要素环境。否则,形成的价格就可能是被扭曲的。央行已经表态,将尽快使得汇率形成机制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因而,2014年市场在汇率形成上起决定性作用可期。
汇率市场化也与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改革密切相关。如果汇率市场化了,而决定汇率的一大项—资本项目仍受管制,那么,缺了一大要素所形成的汇率就会扭曲人民币价格,无法真实反映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比价。只有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完全自由流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形成的人民币汇率,才可能是充分、真实和完整的均衡汇率。
利率、汇率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市场化改革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为此,我们热切期待2014年金融改革能整体推进。
利率、汇率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市场化改革,将为银行业改革奠定坚实基础。民间资本自行发起、自担风险设立商业银行应快马加鞭、急速推进。这不仅关系到金融资源的公平配置,还关系到让金融资源的雨露更多滋润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问题。而从金融体制本身来说,金融市场主体越多元化,竞争才越充分,从而使得利率能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市场的诉求,进而能使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作用。
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离不开存款保险(放心保)(放心保)制度和银行退出机制的保驾护航。民营资本可兴办银行后,随着无数中小民资银行的诞生,出金融乱子或将会成为常态。其中一个最为敏感的现象就是“喂款恐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银行挤兑。
在1893年、1895年和1907年,美国都曾受到过银行恐慌的冲击,曾迫使9000多家银行瞬间倒闭。痛定思痛,后来美国联邦政府无奈之下给存款人保证。再后来,美联储承担起了“最后的清偿者”的责任,牵头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系统”,确保为健康的银行提供资金以解决临时流动性问题。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双重重要作用:确保存款者的资金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防止恐慌性的银行挤兑,进而稳定整个金融秩序。因此,在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大潮中,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了2014
年的头等大事。此外,在破产法基础上拟定出台存款类金融机构破产条例,是建立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实现良性循环所必需的。我们也期待这类条例越早颁布越好。
总之,2014年,中国金融业期待市场的力量,期待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能深度渗透到金融业。
来源:上海金融报
- 上一篇:金融改革是稳增长的关键
- 下一篇: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失衡风险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