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常态 发展新经济 开创新局面
TT发布日期:2015-02-06阅读次数:405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新常态”成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热词。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开创国家级新区发展新局面,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表示,新区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西咸新区要突破区划、体制机制的藩篱,抓住机遇,敢闯敢试,担负起全省发展新引擎的重任,在国家级新区建设中争创一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国家级新区获批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标志,当前西咸新区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正好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相重合。
新常态和新阶段,对西咸新区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一是“一路一带”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这与西咸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二是迎来了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浪潮,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转型升级,西咸新区的后发优势显现;三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西咸新区大有可为。
三大机遇
“一路一带”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与西咸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
迎来了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浪潮,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转型升级,西咸新区后发优势显现。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西咸新区大有可为。
在新常态和新阶段,“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是西咸新区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是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引擎。西咸新区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方面已经有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包括大开大合的城市形态、和谐拆迁模式、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城乡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等等。新常态下,要重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把握新经济浪潮,抓住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投资机会涌现的机遇,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新区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就是要突破区划、体制机制的藩篱,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敢闯敢试。我们要发扬“抢在前、走在前”的西咸精神,克服新常态下可能出现的无所作为思想、消极观望心态和畏难情绪,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只争朝夕,攻坚克难,狠抓项目,适应新常态,发展新经济,打开新局面,担负起全省发展新引擎的重任,在全国的国家级新区建设中争创一流。
八大转变
引领新常态,首先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新区建设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作出有预见性、针对性的转变:
转变一城市建设从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到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西咸新区将通过第四军医大学医教研综合园区、西咸国际文教园、斗门调节水库和西咸农庄、丝路风情镇等建设,强化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产城融合。下一步还将在公共政策、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下大力气。
转变二基础设施建设从道路建设为主、快出形象到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互联互通转变。
西咸新区对接主城的“五路四桥”已经全面开工,当前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逐步从道路转变为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包括交通枢纽、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要以空港城市为载体,建设关中城市群的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大关中航空、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相连接的立体交通体系。加快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和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贸中心建设,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的发展平台。要更加注重在生态环保,在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方面探索西咸标准,使其可推广、可复制。要做好渭河、沣河、泾河等综合治理和五陵塬万亩都市森林的建设,构建城市绿色基底和生态廊道。
转变三投入机制从政府投入为主向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转变。
西咸新区3年多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2500多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在新常态下,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着眼新经济、引进大品牌,发展新业态。要创新融资模式,搭建创新投融资信息互通平台,拓宽债券、基金、资源增信等多种融资渠道,利用好西咸新区参股的秦农银行这一平台,为新区开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转变四工作导向从追求发展速度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转变。
新区建设有自身规律,西咸新区经过三年多开发建设,已经进入投资需求最旺盛的高速增长期,2014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了36%。在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国范围内开发区、新区建设有过剩的倾向,这对西咸新区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实现快速增长。
转变五城市营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城市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过去在城市的快速扩张中,只要修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就会带来土地大幅度升值,目前以房地产、土地财政驱动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市场风险加大,如果发展理念不转变,就可能陷入“空城、鬼城”的陷阱。我们应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城市谁来住?来干什么?”的问题,以就业为核心布局产业,推进产城一体。要树立底线思维,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制,科学调整信贷结构,预判和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
转变六产业发展从强调产业定位、项目引进到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新区抓产业要逐步转向:一是要创新驱动,二是抓平台建设。着眼于打造中国科技园区升级版,西咸新区将努力推动信息产业园、交大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科技产业园、空港新城民航科技企业孵化器、协同创新港孵化器、惠普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泾河新城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思维,为创业企业提供垂直化产业服务,建设产、学、研、投一体的科技园区;将联合金融机构及城市综合开发商,吸引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社会资本,通过众筹方式,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
转变七开发建设从全面开花到重点突破转变。
西咸新区经过三年多的基本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迅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五龙舞西咸、五城竞发展”的可喜局面。从目前看,要在五个组团局部形成亮点,按照“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决定效益”的一般规律,完善核心区功能,突出体现现代田园城市“核心板块”、“快捷交通”、“优美小镇”、“都市农业”的概念,在重点区域密集布局项目和高强度建设。空港保税物流园区、沣东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秦汉现代产业园区、沣西信息产业园、泾河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贸易中心、西咸国际文教园区等功能片区建设上要快出形象,集中在点上突破。
转变八内外协调从个别解决问题到整体系统改革转变。
新区作为新事物,其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体制机制制约,内外协调是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不能仅限于零敲碎打、碎片化解决问题,而应该系统思考和谋划新区体制。高举深化改革的旗帜,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着力于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的系统推进,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和顶层设计,一揽子解决困扰新区发展的土地、财政、融资等问题。
来源:西咸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