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放线

TT发布日期:2015-07-10阅读次数:3891

  测量放线至关重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从施工前的准备、施工中过程控制到施工结束的验收,无一离开测量。如何把测量放线做得又快又好,省时间,精度高是对测量技术人员基本技能严峻的考验。
  一、施工前的测量准备  开工前,勘测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移交现场测量控制桩(导线桩、交点桩)水准基点,并形成文件,办理好桩位交接记录后,施工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施工测量方案,建立测量控制网、线、点。
  首先要进行现场踏勘,复核,对给出的导线点和水准点进行闭合测量,形成测量复核书面报告。经监理工程师签认批准后,方可作为施工控制桩放线测量,建立施工控制网、线、点的依据。片面地认真勘测设计单位的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可信度下,因而忽略复核工作是不可取的。
  其次,要对位于施工范围内的测量标志进行保护,而在交桩以后,及时采取砌砖或浇筑水泥墩等方法予以保护,避免丢失。因为这些桩点,一般都在农田或居民区内,很容易被人为破坏。一旦破坏,再让勘测设计单位重新来补测,既耽误施工,又要增加费用,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二、中线复测及边线放样  有些工程技术人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把中线测量固定线测量混为一谈,需知这两者是大有区别的。定位测量仅仅是把道路的交点和直线段的必要的转点标示出来,而中线测量是根据定线测量中给出的交点和转点用一系列的木桩将道路的直线段和曲线段在地面上详细地标定出来,间距一般直线段20m,曲线段长度小于等于40m时,桩距小于5m;曲线长度大于40m时,桩距10m以内。
  中线复测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各交点之间的距离,方向是否与图纸相符;
  2、如一个项目有几个合同段时,要深入相邻段50-100m,与相邻段中心是否闭合;
  3、如有桥涵等结构物时,是否与其中心闭合;
  4、如临近有房屋等建筑物,应核实其相对位置与图纸是否相符。如发现问题要及时联系设计单位以查明原因。
  精确恢复中线后,要设置护桩。在施工中中线桩已被破坏,而又经常进行中线桩的恢复和测设,为了迅速且准确将中心桩恢复在原来的位置上,就必须在施工前对道路平面位置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桩点如交点、转点、曲线控制点等在施工范围以外不易被破坏的地方设置护桩。一旦需要,用简单的方法(如交点、量距等),即可迅速恢复原来桩点,勿需重复测量,既节约时间,又不致于造成大的误差。
  道路直线段上,至少应有三个控制桩要设置护桩,这样即使有一个不能恢复,仍可用其他两点恢复原来的位置。护桩要选在施工范围以外,但不宜太远,尽量接近,两方向线的交角尽可能接近90度。护桩必须牢固可靠,桩位便于架设仪器和观测。
  曲线段边桩的确定比较麻烦,重新测设耗时较多,因此在一次精确放样以后,对有代表性的桩也应设置护桩,避免重复测量减少工作量。
  中线桩定出后,以此为基础做好里程桩布设。直线段设在百米整桩号的横断面上,曲线段桩位适当加密,注意起设点、中点里程桩必设。里程桩可用大木桩,标明里程桩号,打入道路两侧施工范围以外1-2m处,尤其在有纵坡的路段,里程桩号更显重要。
  三、校准及增设水准点  设计单位交付的水准点一般是在几个月前设置,有的时间更长,这些点位处于野外或居民区,很容易被人为撞动或因地面沉陷而发生变化,因而在使用之前一定要认真复核,闭合差不得超出±√12Lmm(L为相邻控制点间距,单位为km)。增设的水准点相距间隔一般为150m,以测高不加转站为原则。增设的水准点应与设计单位移交的水准点闭合,方准使用。
  水准点位置应尽量设于坚实、不沉降、不碰动的地物上,或永久性建筑物的牢固处。如确无合适位置,亦可设置于外加保护的深埋木桩或砼桩上,做出明显标志。施工期间,每月复核一次,对怀疑被移动的水准点应随时复测校核后方可使用。

来源:中国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