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准”意在平衡“调结构”与“稳增长”

TT发布日期:2014-12-23阅读次数:4665

  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定向降准”意在调结构,重点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存在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两次“定向降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大金融对这两个领域支持的力度,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定向降准”客观上也会对稳增长起到作用。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对于我们农信社来说,必然能解决一大块问题,也能直接帮助不少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谈到连续两次“定向降准”,沈阳某农信社负责人对记者这样说。

  通过此次“定向降准”,可以覆盖大约三分之二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据测算,这次释放的资金与上次针对有关县域机构下调2个百分点规模差不多,约在700亿到1000亿元之间。不过业内人士也认为,尽管年内第二次“定向降准”范围扩大,但实际释放资金量仅在500~1000亿元左右。而这1000亿元对整体经济影响虽然偏小,却是对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的调整,落脚点仍在“调结构”三个字上。

  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意在调结构,重点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存在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两次“定向降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大金融对这两个领域支持的力度,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定向降准”客观上也会对稳增长起到作用。两方面目的都有,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调结构,所以采取“定向降准”,而不是全面降准,针对性更强,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防资金流到不期望流到的领域,因此可被视为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微妙平衡点。

  “定向降准”对于城商行、农商行等而言,释放的政策信号意义更大。因为在经济转型阶段,由于此前的经济增速惯性较大,有的市场主体难免会感觉到阵痛,特别是小微企业感受至深,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一些银行往往会选择抽贷。因此,“定向降准”释放出短期内精准预调微调的明确信号,也透露出对这些经济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的政策基调。

  山东莱州农商行的一位信贷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第二次调整还未开始,但是政策已经传达到了基层,目前能够释放多大增量贷款还无法预计,但还是增强了信贷部门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加大投入的信心。事实上,监管部门对于农商行等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一直都有要求,也有相关的奖励政策,但是随着经济下滑,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信用环境相对恶化,特别是沿海一带有的企业主跑路,让一些信贷员发放贷款时心存顾虑。除去“定向降准”的政策支持外,涉农金融机构还希望得到风险补偿以及不良核销方面的政策支持。该人士表示,目前信贷支持的难点在于小微企业,因为当前农业生产依然稳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大,而且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兴起,可选择的优质客户还有很多,但是一些生产性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已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有业界人士分析,“定向降准”的鼓励意味更浓,因为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资金释放后,不一定很快就会在信贷规模上有所反映,而增加的信贷资金也不一定都会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因此才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做出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达标”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

  记者在江西、黑龙江等农业大省采访时也发现,作为支持农业的生力军,农村地区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金融服务能力相对滞后、金融环境建设比较欠缺,甚至还出现了资金从农村外流的现象,而当地农信社、邮储银行通常遇到瓶颈。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所以,对于近两次“定向降准”的目标和及时性,业内人士一致叫好。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了实施“定向降准”措施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定向降准”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导致监管成本急剧上升,难以控制商业银行将“定向降准”所释放的资金定向流入“三农”、小微企业这一类风险大一些、收益小一些且不确定性较大的领域。所以,如何监督管理,防止资金流入其他领域,是配合这一政策实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除此之外,“定向降准”如果想要取得最大的边际效应,还要破除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桎梏。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此次“定向降准”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增加“三农”贷款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在他看来,“定向降准”主要惠及的是农业加工企业,而对于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来说,作用较难发挥。他说:“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在于发放贷款要求苛刻。规模化农业不好发展、不好贷款,主要是因为集体土地所有制下农地不能直接抵押,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难题。”朱启臻告诉记者,之前通过一些试点尝试资金互助或者企业担保,但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条路到底怎么走,还得慢慢摸索”。

来源:金融时报